[00:00.00]春望
[00:01.80]杜甫
春望
阅读 29
收藏 0
[00:00.00]春望
[00:01.80]杜甫
[00:00.0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00:00.0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00:00.0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00:00.0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白话译文
长安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中草木茂密一片荒凉。
有感于时局战乱,看见花开也会掉泪。怨恨同家人离别,听见鸟叫也会惊心。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讯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
白头发因愁闷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段意
首联:将所见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分别赋予了破败的情态,使人顿生满目凄然之感。
颔联: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用花与鸟都落泪惊心,表达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
颈联:借家书万金之比,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尾联: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字词注释
注释
1. 破: 【破】沦亡,破灭。
2. 城: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3. 感时: 【感时】感叹时局,想起国家残破不全的景象。
4. 恨别: 【恨别】怅恨离别。
5. 烽火: 【烽火】古代边疆遇到敌情用来报警而升起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6. 抵: 【抵】值。
7. 搔: 【搔】抓。
8. 浑欲不胜簪: 【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浑,简直。胜,旧读shēnɡ,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或长针形首饰。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时代的“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文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作品导读】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诗中的“望”字统领全诗。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安禄山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次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到处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些只能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增加痛苦,因有此作。
其他
【词类活用】
(1)城春草木深
“春”,名词活用为动词,到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