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

阅读 177

收藏 0

[00:00.00]赠从弟(其二)

[00:01.80]刘桢

[00:00.00]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00:00.00]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00:00.00]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00:00.00]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段意

  首联以客观描写为主,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颔联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颈联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尾联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注释

1. 亭亭: 【亭亭】高耸的样子。

2. 瑟瑟: 【瑟瑟】形容风声。

3. 一何: 【一何】多么。

4. 罹凝寒: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刘祯(?-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作品导读】

《赠从弟(其二)》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从弟”,堂弟。《赠从弟》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当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意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知识链接】

刘桢之祖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著有《破群论》等书。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