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鲁山山行
[00:02.50]梅尧臣
鲁山山行
阅读 11
收藏 0
[00:00.00]鲁山山行
[00:02.50]梅尧臣
[00:00.00]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00:00.00]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00:00.00]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00:00.00]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白话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大熊星座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段意
首联说明之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写山行,“随处改”的“改”字用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安,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中,从“霜落”“林空”才知道诗人是在秋天登山的。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幅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写诗人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注释
1. 适: 【适】恰好。
2. 野情: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3. 惬: 【惬(qiè)】心满意足。
4. 随处改: 【随处改】(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5. 熊升树: 【熊升树】熊爬上树。
6. 何许: 【何许】何处,哪里。
7. 云外: 【云外】形容遥远。
8. 一声鸡: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诗人。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作品导读】
《鲁山山行》选自《宛陵先生集》。“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表达了诗人看到奇美的景色时感到无比惊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