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赤壁

阅读 73

收藏 0

[00:00.00]赤壁

[00:01.80]杜牧

[00:00.00]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1

[00:00.0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

白话译文

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锈蚀掉,自己拿来磨洗后,(终于)辨认出它是前朝的遗物。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火功取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段意

  叙史点题,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诗的主旨所在,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

字词注释

1. 喜谈用兵的杜牧在黄州做刺史期间,因城外也有一赤壁,就借相同的地名联想起历史上吴蜀联军大败曹军,从而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诗歌的首两句借助典型形象——江中遗物“折戟”而想到当年战斗的情景,对比分明,抒情婉约,怅恨之情毕见。“洗”、“认”二字极具力度和意韵。
2. 这里从兵器联想到当年指挥这场战役的周瑜,他用火攻击败了号称80万的曹军。周瑜之所以破曹,乃因借助东风之便利,否则魏击败吴,则吴主、都督之妻大小二乔被俘,会深闭在铜雀台上。此处带有史论意味,强调“不与”与“锁”两者之间的联系。作者认为若不是周瑜巧得天时之利(包括蜀军之助,旧时传说诸葛亮借东风),东吴政权必定覆亡。然而诗人不是从正面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铜雀春深锁二乔”这种意象形象生动的表达,达到了出奇立异的境界。在一俯一仰之间,倾吐出诗人那“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憾恨,不知何时才能遇“东风”一酬壮志的苦闷。至于他对历史事件评价是否公允、中肯,该另当别论。

注释

1. 折戟: 【折戟(jǐ)】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 销: 【销】销蚀。

3. 将: 【将】拿,取。

4. 磨洗: 【磨洗】磨光洗净。

5. 认前朝: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6. 东风: 【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曹军。

7. 周郎: 【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8. 铜雀: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9. 二乔: 【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年号“樊川”,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26岁中进士,同年应制科及第。曾做过司勋员外郎(后人故称之“杜司勋”),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素怀雄略,曾苦心研讨“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以图在多事之秋的晚唐一显身手,然终归无用武之地,未能施展抱负。作品集为《杜樊川集》。

文学方面杜牧擅长赋和古文,更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他与稍后的李商隐都好近体诗,并称“小李杜”。他的诗歌不务“奇丽”,而求“高艳”,在当时轻浮绮艳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既不同于李贺的奇丽,也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轻俗,诗风含蓄而不晦涩,明朗而不浅俗,清丽而不华艳,细腻而不纤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七绝、七律上成就很高,尤其七绝,当与王昌龄,李白、刘禹锡为伍。

他的咏史诗借吟咏史事或讥讽当今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以及种种倒行逆施,或总结经验,表达他的思想感悟,针对性强而又极富诗意。

【作品导读】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是杜牧著名的咏史诗之一。“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赤壁(原浦圻)西北长江南岸。

《赤壁》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题材,对三国英雄的成败抒发了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它一反众人歌颂周瑜的窠臼,质疑火烧赤壁的成功,只不过是得之于天意与偶然的机遇而已,慨叹周瑜侥幸靠东风取胜,大有阮籍登广武古战场慨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意。杜牧自负有用兵之谋,有才能而不为时所用,故借一枚生锈的前朝铁戟来吐心中抑郁不平之气。整首诗歌以议论为主,但丝毫不显枯燥。借助典型形象的事物如“折戟”、“铜雀”、“二乔”等,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借古寓今,庄严之中带有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