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阅读 39

收藏 0

[00:00.00]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00:06.00]岑参

[00:00.00]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1

[00:10.6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2

[00:24.34]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3

[00:36.70]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4

[00:50.19]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暮中草檄砚水凝。5

[01:03.31]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6

白话译文

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

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地乱滚。

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

将军的金甲在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风头凶猛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在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

料想敌军听到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字词注释

1.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2. 此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3. 此三句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4. 此三句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
5. 此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
6. 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像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注释

1. 轮台: 【轮台】地名,现在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2. 匈奴: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新唐书·封常清传》:“达奚诸部族自黑山西趣(趋)碎叶,有诏还击。”

3. 金山: 【金山】指天山主峰。

4. 汉家大将: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5. 戈相拨: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6. 五花连钱: 【五花连钱】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7. 草檄: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8. 短兵不敢接: 【短兵不敢接】不敢短兵相接。意思是敌军不敢交锋而败逃。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9.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车师西门伫献捷】在车师西门外伫立等待大军报捷。车师,古西域国名。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始者,他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8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岑参是盛唐诗人里边塞题材诗作留存最多的作家,达70余首。他的边塞诗,对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进行热情歌颂,突破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代表作是《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天山雪歌》等名师,有《岑嘉州集》传世。

【作品简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选自《岑参集校注》。“走马川”,地名。“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丰大夫”,封常清受封为御史大夫,故称封大夫。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大将封常清出师西征而作。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表现了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