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阅读 44

收藏 0

[00:00.00]采桑子

[00:01.80]欧阳修

  [00:00.00]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00:06.71]飞絮蒙蒙。[00:10.37]垂柳阑干尽日风。

  [00:00.00]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00:06.17]垂下帘栊。[00:08.46]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译文

百花凋谢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蒙蒙细雨,翩翩回到巢中。

注释

1. 群芳过后: 【群芳过后】百花凋谢的时节。

2. 西湖: 【西湖】指颍州(在今安徽阜阳)西湖。

3. 狼藉: 【狼藉】散乱的样子。

4. 残红: 【残红】落花。

5. 飞絮蒙蒙: 【飞絮蒙蒙】纷飞的柳絮模糊不清的样子。“蒙蒙”一作“濛濛”。

6. 阑干: 【阑干】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7. 笙歌: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8. 春空: 【春空】春意消失。

9. 帘栊: 【帘栊】窗帘。栊,窗。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首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其四。

【作品导读】

这首词上阕描写百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作者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四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