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夜直
[00:02.15](宋)王安石
[00:07.23]金炉香尽漏声残,
[00:11.85]翦翦轻风阵阵寒。
[00:17.11]春色恼人眠不得,
[00:21.58]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直
阅读 64
收藏 0
[00:00.00]夜直
[00:02.15](宋)王安石
[00:07.23]金炉香尽漏声残,
[00:11.85]翦翦轻风阵阵寒。
[00:17.11]春色恼人眠不得,
[00:21.58]月移花影上栏干。
白话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将漏完。
夜风轻柔却也带着点点寒意。
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难以入睡,
只见花影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注释
1. 夜直: 【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值宿。
2. 金炉: 【金炉】铜制香炉。
3. 漏声残: 【漏声残】指水将滴完,即天快亮。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
4. 翦翦: 【翦翦】形容风轻且带有点寒意。
5. 恼人: 【恼人】引逗、挑动人。
6. 栏干: 【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名师鉴赏
【背景介绍】
据《容斋随笔》中说,宋制翰林学士每晚留一人于学士院值夜,准备皇帝随时召对,或咨询政务,或草拟制诰,或收发当夜外廷呈送的紧急封奏,转呈皇帝。王安石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为翰林学士,因他当时正在江宁知府任上,没有立即到职。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才奉诏进京,越次召对,从此才有资格到内廷值宿。此诗写在春天,晋京后的次年。
【名师导读】
此诗首句写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尽”又听漏声之残。次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写诗人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把诗人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末句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诗人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这首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