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定风波
[00:02.01]苏轼
定风波
阅读 58
收藏 0
[00:00.00]定风波
[00:02.01]苏轼
[00:00.00]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1
[00:00.0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2[00:09.8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3[00:16.07]一蓑烟雨任平生。4
[00:00.00]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5[00:11.5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6
白话译文
三月七日,在去沙湖看田的道路上遇到下雨。雨具先被带走,同行的人都很窘迫,只有我不觉得。一会儿天晴了,作了此词。
不要听雨点穿林打叶发出的声响,吟咏长啸且慢行,又何妨呢?竹杖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谁怕风雨来?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的春风吹得人酒醒,有点儿冷,但山头的斜阳却迎接我。天已晴了,回首前面遇雨的地方,回去吧,人生无所谓风雨和晴天。
字词注释
注释
1. 沙湖: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2. 已而: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3. 吟啸: 【吟啸】吟咏长啸。
4. 徐: 【徐】慢。
5. 芒鞋: 【芒鞋】草鞋。芒,一种草,细长。
6. 料峭: 【料峭】形容风寒。
7. 斜照: 【斜照】斜阳。
8. 萧瑟: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词人在其《独觉》中亦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句。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旱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因“谤讪朝廷”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严谨,明白晓畅。《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导读】
“定风波”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演变为词调。敦煌曲子词《定风波》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此调取名的本义为平定变乱之意。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词中反映了作者风雨不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