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大学之道

阅读 449

收藏 0

[00:00.00]大学之道

[00:01.62]《礼记》

  [00:00.0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00:07.5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00:21.1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00:00.0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00:05.6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00:09.97]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00:14.3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00:18.9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00:23.3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00:29.00]致知在格物。[00:31.4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00:55.9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白话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注释

1.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2. 明明德: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3. 亲民: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 静: 【静】心不妄动。

6. 安: 【安】性情安和。

7. 虑: 【虑】思虑精详。

8. 得: 【得】处事合宜。

9. 齐其家: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10. 致其知: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1. 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2. 知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3. 壹是: 【壹是】一概,一律。

名师鉴赏

【作家作品】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