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阅读 48

收藏 0

[00:00.0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00:06.61](宋)苏轼

[00:10.85]放生鱼鳖逐人来,

[00:14.92]无主荷花到处开。

[00:19.87]水枕能令山俯仰,

[00:23.90]风船解与月徘徊。

白话译文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

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

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注释

1. 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 望湖楼: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3. 醉书: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 放生鱼鳖: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5. 水枕: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6. 风船: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名师鉴赏

  【背景介绍】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首诗。

  【作品导读】

  此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诗句写得饶有趣味,特别是后两句。“水枕能令山俯仰”,诗人认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末句中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也不知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这首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表现了在船上泛游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