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议论的运用应注意什么
记叙文中议论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议论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中的议论,要从事实和形象出发。事情本身有代表性、有意义,就为议论打下了基础。比如,课文《一夜的工作》通过审阅稿子、批文件、扶正转椅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反映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课文最后两节用议论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感情: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二)议论应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
记叙文中的议论要少而精,恰到好处,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鲜明。不能不顾内容和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而乱发议论。比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生前和作者谈论读《水浒传》、救护车夫以及关心女佣等几件事,文章最后说: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者的议论极其简短有力,在这里起了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篇文章的结尾都要加上议论。如果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和描写,已能表达中心思想,读者也能清楚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就没有必要再加议论。有的同学脱离了文章中心,对所写的人物或事件空发一些口号式的议论,如“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他的精神多么高尚,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等,那就成了“画蛇添足”了。
(三)议论成分使用要恰当
记叙文中的议论成分如果使用得恰当,可以明显地增强记叙文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如果使用得不恰当,反而会使文章的内容庞杂,结构臃肿。因为记叙文毕竟以记叙为主体,议论的文字宜少不宜多;议论成分的语言应该比记叙成分的语言更精练一些;议论成分的位置要安排妥当,不要干扰、影响叙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