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奇云课

0
点赞
收藏
微信分享

微信扫一扫

【同步资源】《相见欢》

静虑读书 2021-08-13 阅读 77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知人论世

朱敦儒是横跨南北宋两朝的一个词人,他活了七十八岁,以四十六岁为界,之前是北宋人,之后是南宋人。他的一生,如果只看两头,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词来概括,那便是下面这首《鹧鸪天》: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

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饮泪沾衣。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朱敦儒生于洛阳,少年游荡市井,晚年流寓江湖,与之相对应的,这首词上片写少年之风流,下片老年之清淡。无论是风流还是清淡,都是传统士人入世之外的事。这正反映了朱敦儒的基本个性——他是一个“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人,不喜欢仕途经济,唯愿以诗酒自适。其词集名为《樵歌》,也可见其一生的志向。

当然,有了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他的人生道路和风格就不能不发生一些变化。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及皇族妃嫔、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士民流散,朱敦儒也仓惶南逃。经历了这样的山河剧变,哪怕是再超然再麻木的一个人,也不能不有所触动。这首词就是他逃到金陵后写的。

文本解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金陵即南京,位于长江以南。金兵南下,过了黄河便可洗掠东京,但如果接着南下,必须渡过长江才能横扫江南。作者一路南逃,来到南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为什么要上西楼呢?这大概是因为夕阳西下,西楼的光线与视野最好。时令是秋天,作者倚栏面对清秋之景,是怎样的心情呢?秋天是萧杀的季节,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对此时此刻的作者来说,显然是“伤心人别有怀抱”。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南京的地貌以低山缓岗为主,北临滚滚长江,故而视野开阔,有万里江山之感。而此时的万里江山,不仅是作为风景而存在的,同时还是伤时悯世的对像。大好河山遭受金兵的多次荼毒,这一次连东京的政权都丢了,真的是“国破山河在”,让人伤心。夕阳垂地也有隐喻之意,词人在另一首《相见欢》中说:“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夕阳西去有何可恨呢?浅层的意思是好景难留,更深层的意思则是大宋王朝日薄西山,没落之势不可挽回的国运象征。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提示着时间依旧在延展,为伤心的延续提供空间。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北望中原,一个“乱”字包含多少家破国亡的悲惨故事,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几十万人马在中原大地大肆劫掠,连皇帝都被俘北去,那些簪缨缙绅的官员和文化人或被掳北上,或仓皇奔窜,四下离散,不用说别人,看一看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就可以知道那时的文化和民生受到了怎样的摧残。如此山河沦丧,几时收?——这句话只是表达一种愿望而已,当时宋朝能保住半壁江山,已是幸运,敢存收复故土心思的人,几乎没有。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扬州在江北对岸,作者在《朝中措》中说:“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既然“几时收”无望,作者也就不敢存什么“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那种奢望了,他只能希望秋风能把自己的眼泪吹过江去,作为对江北之民的怜悯。

备用材料

《宋史》本传:朱敦儒,字希真,河南人。父勃,绍圣谏官。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

鹧鸪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参考译文

金陵城上西楼,

倚栏独看清秋,

万里江山,夕阳落地,大江奔流。

 

中原兵乱,衣冠流散,几时能收?

姑借悲冷秋风,

将泪吹到扬州。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