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奇云课

0
点赞
收藏
微信分享

微信扫一扫

我爱你汉字拓展阅读

三涃 2021-08-30 阅读 52

我爱你,汉字

阅读天地一.演变发展

小问题:关于有关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流传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为结绳说。《北史·魏本纪》中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在《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对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二是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三是仓颉造字说: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里有“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着书”。许慎《说文解字·序》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供联盟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宋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贴》,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四是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的。

五是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小问题:汉字发展到今天,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你能举例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吗?

汉字的演变

一、简化

从总体上说,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简化改变了笔画的造型和写法,为的是要加快书写速度。

最初的简化主要是由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为主,但同种字体亦存在着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最显着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简体字的大量流行是在唐宋以后。这时期,由于民间文学盛行,刻印技术进步,书籍出版大量增多,简体字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在刘复、李家瑞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中就收集到1,600多个简体俗字,但当时的简体字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1909年,清末学者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认为:“最便而最易行者,莫如采用俗体字。”“五四”以后钱玄同先生着文提倡简化字,认为汉字繁难是“学术上、教育上之大障碍”,汉字改革“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他的《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广泛响应,学界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从此简化字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到1936年容庚先生出版《简体字典》,已收简体字4,445个。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陆续确定的简化方法是:采用普遍通行的简体字,用草书楷化加以增补,根据行草书和简体字的偏旁适当类推。经过数年反复酝酿,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化字,笔画数平均减少5画多。

根据王均先生主编的《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一书的分析,《汉字简化方案》收入的简化字可分为以下八类:

1.简省原字形体,如“醫”作“医”,“瘧”作“疟”

2.保持原字轮廓:如“肅”作“肃”, “傘”作“伞”

3.草书楷化:如“專”作“专”,“長”作“长” 

4.采用古字体:如“豐”作“丰”,“從”作“从”

5.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如“漢”作“汉”,“僅”作“仅”

6.另造新形声字:如“驚”作“惊”,“護”作“护”

7.同音代替:如“裏”作“里”,“幾”作“几”

8.其他:如“舊”作“旧”,“靈”作“灵”

二、繁化

汉字的结构会出现繁化的现象,因为有时为了区别、强调字音或字义,会给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为了区别被“假借”的独体字的各种字义,往往在独体字上加上声符或形符,产生了“形声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阶段就写作“其”,但后来它常被假借作虚词用“他的”的意思。为了区别字义,原先代表“簸箕”意义的“其”,反而要加上一个“竹字头”,写成笔画较多的“箕”。又如“然”,下部有个“火”,本义是“引火点着”“燃烧”,可是又常常被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或形容词“对,是的”。这些假借意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后来用作本义时就再加“火”字旁作“燃”,形符“火”就变得重复了。

繁化使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加。例如,“辟”有多种意义,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它们分别写成“僻”(偏僻)、“避”(躲避)、“辟”(开辟)、“譬”(譬喻)。这样,一个字变成五个字,因为“辟”字自身也仍在使用,如用“复辟”。

三、异体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和传达汉语的工具。但是,在记录同样的汉语单词时,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会因为习惯问题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于是记录同一个词,只是形体不同,因而这些词、字往往都会被社会承认,于是这些字之间就形成了异体的关系。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从异体繁多演变到字有定形的。甲骨文、金文中异体字就比较多。《甲骨文编》中收“鱼”字二十个,“马”字五十个。《金文编》中收“鱼”字三十九个,“马”字四十四个,而到小篆时就各采用一个。这也可以看作是汉字的简化。

四、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五、正俗字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曾被统治阶级利用来进行文化统治。一般说来,在正式的场合下使用的汉字,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必须是规范的,是官方所认可的,因此这些规范字可以被视为正体。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汉字正体,应算是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当时又有一些讲求便捷但又被官方承认的字体,它们相对于正体文字,只保留了各自的“区别性特征”。这种字体多是由地位较低的人员书写,例如一般的史官、卜筮人员等。相对正体而言,这些字体比较大众化,可视为俗体。

事实上,在汉字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正体和俗体。小篆是秦朝文字的正体,而隶书就是当时的俗体。楷书作为其后直至今天广泛使用的正体,它是从后期汉隶的俗体,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才逐步定形的。正体、俗体的对立统一,彼此的消长转化,可以说是贯穿汉字发展史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小问题:看完下面的介绍,你能说说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主都有哪些字体,分别出现在哪个朝?

汉字的发展

在几千年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记录语言、相互交际的需要,人们在不断地改进着汉字的书写形体。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隶书和楷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甲骨文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出土,1899年才被学者发现,1928年后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十余万片。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商王朝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殷代到纣亡273年间的遗物,日前成为研究商周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文字结构中有了大批的形声字,尽管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但从可识的文字的看出,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近年来在陕西等地,也发现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试猜猜下图中的六个古字是什么字:

 

  答案:

  贞   夕    雨

   (会意) (象形) (象形)

 今   其    疾

   (会意) (象形) (会意)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小篆书法: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刘炳森(1937—2005),天津武清人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 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张旭的狂草等。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形成不同风格的楷书大家。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王羲之和《兰亭序》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件书法艺术珍品,被历代书法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公元331~379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七岁学书,从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王庾,并博览秦汉篆隶精品,博采众长 ,精心研习,创造出妍美流变的书法艺术风格。《晋书》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世誉为书圣 。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阅读天地二.国际影响

小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进入21世纪之后汉语学习的需求增加?

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急剧增加。据统计,目前有3000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汉语热”增长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乎预料。在中国,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增加很快。据介绍,2004年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首次超过了10000人次。 

在世界各地,汉语学习的需求增加迅速。比如,美国已经有2500所中小学提出开设中文课程,印尼教育部计划在2004-2007年在全国8039所中学逐步开设中文课程。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号召在全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到2007年将在韩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程。在韩国,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用人、升职的标准之一。韩国开设中文课程或专业的大学已达100多所。 

在欧洲,中文已经成为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英国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法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学中法双语教育试验计划。在非洲,在南美,这种需求的增长也非常普遍。

小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埃及人选择学汉语?

尼罗河畔“汉语热”

  

亚拉——一位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12岁埃及小女孩,是中国驻开罗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四期汉语短训班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当问及为什么学汉语时,亚拉腼腆地说:“我爸爸让我学汉语,他喜欢中国。”

  和亚拉一起参加第四期短训班学习的还有其他40多名同学,最年长的是满头白发、70多岁高龄的尤素福老爷爷。

  开罗文化中心自2003年9月开设首期汉语短训班以来,前来学习的埃及朋友人数明显上升。目前,第五期短训班的报名人数已达70多人。

  仇志群是文化中心聘请的唯一的专职汉语老师。据他介绍,由于短训班时间短,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也大,因此,教学方式上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以致用。文化中心为此特别推出了“大使杯汉语比赛”系列,通过学唱中文歌曲、学讲中国故事等竞赛,寓教于乐,特受欢迎,在当地影响很大。

  据介绍,前来参加汉语短训班的同学主要分以下几类:一、埃及各大院校汉语系的在校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来短训班“加餐”;二、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埃及朋友,他们学汉语是为了方便工作;三、旅游从业人员或学生。由于近年来埃及旅游的中国人猛增,不少导游都寻思着学点汉语,有的甚至考虑从竞争十分激烈的英语、法语导游转行为中文导游;最后一类是纯粹出于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们学习汉语是为了充实自我,完善自身修养,前面说过的尤素福老爷爷就是这样一位“中国迷”。

开罗文化中心的汉语短训班只是埃及“汉语热”的一个缩影。据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处官员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热”近几年来在埃及持续升温。埃及最大的语言大学———埃因夏姆斯大学、世界最古老的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和埃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开罗大学都已先后正式开办了中文系,目前在校生700多人。

小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选择学汉语?

外国人学习汉语热情高 向往遥远的东方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系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上中文课。一个名叫奥拉夫的学生自告奋勇,用相当标准的发音读完了这堂课要学的生词,连许多中国人都不熟练的儿化音,他读起来也颇有韵味。 

  墙壁上贴了许多中文书法和与中文相关的绘画作品。许多作品都是学生自己所作,其中有一幅 “铁杵成针”的配图书法,字体虽然有些幼稚但非常工整;还有许多印刷的书法作品,例如用楷书、草书等各种字体撰写的“家”字。这些与中文相关的作品为布置简朴的教室创造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在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邓恩明教授的带领下,这堂中文课上得活泼生动。尽管学生们对是 “一条毛巾”还是“一张沙发”这样的量词搭配有点不知所措,常让人忍俊不禁,但他们认真钻研、不澄清不放手的劲头却让人佩服。邓老师赞许说,德国的学生学习态度非常严谨,这也体现在他们学习汉语上。 

  在德国,学习汉语和汉学的人近年来不断增加;汉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德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正不断得到提高。一个中文系学生告诉记者说,十几年前,如果有人把“汉学”作为专业来学习,会引来别人不解的目光,因为那时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汉学”;可是今天,“汉学”不仅广为人知,汉学和汉语在德国学校里也正在成为很受欢迎、前景看好的学科。 

  根据中国汉学界进行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德国有40所高等院校及语言教学机构开设汉学专业及经济等各类汉语班,设有51个教授职位;全国有42所中学开设汉语课,德国最大州巴伐利亚州已将汉语列为毕业考试的外语之一;此外92所成人业余大学也活跃在全德国,它们定期举办各类汉语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汉语的需求。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德国,专业或业余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达到1万人左右。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的李国强先生说,他们近来不断收到德国学校寄来的求助信,这些学校想开设汉语课,希望教育处能帮助介绍优秀的汉语教师。李先生给记者看了一份刚刚收到来自德国中部马格德堡市一所中学的求助信。信中解释说:“从长远看,中国将会是德国最重要的国际伙伴之一。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为德中关系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在德国,还有一些汉学和汉语专业机构推动德国的汉语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汉语教学协会”和“汉诺威汉语中心”。此外,每年还在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在内的德语区国家举办一次“汉语等级考试”,以检测学生的汉语水平。 

  德国对汉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德国与其它列强一道,力图从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扩大在中国的影响,于是德国的外交人员、商人和传教士等纷纷进入中国。这些人是最初的汉学和汉语研究者。最早开设汉学课的是莱比锡大学,于1878年开始汉学研究,因此这所大学也被称为德国培养汉学人才的“摇篮”。 

  但是,与100多年前不同,德国人今天学习汉语的热情当然是出于新的原因和动机。李国强先生解释说,中德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两国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促使德国需要更多的懂汉语和了解中国国情的人来适应这种交流。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德国人从实际的角度来考虑,也认为学习汉语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中国正在一天天变得重要,我学习汉语,就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柏林自由大学的斯帕塔库斯同学说起中国近些年来的变化,显得有些兴奋。他说,自己平时非常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情,他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力图占有第一手研究中国的资料,而不是看别人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 

中德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给德国的汉语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艾默马赫同学很欣喜地告诉记者,她已经取得了西门子公司在上海办事处的一个实习机会,实习将从今年9月份开始。她说,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市场,那里机会非常多。“如果有可能,我想毕业之后到中国去工作。”她诚恳地表示。

小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中国汉字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影响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李朝初期,郑麟趾、成三问等人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独立后的越南,直至十三世纪,才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出越南文字——字喃。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汉字。

    总之,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问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你能简述韩鲜语和汉字的渊源么?

朝鲜语中的汉字

古代的朝鲜半岛,举凡礼制、政治制度、经济、科技、艺术、风俗等,均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朝鲜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建立集贤殿,集中著名学者从事语言、行政、科学、音乐和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他在1443年创制,1446年颁布实施朝鲜文字,朝鲜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因此,世宗被誉为朝鲜半岛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为了解决一般百姓的读书问题,世宗发明了韩文,颁布了《训民正音》,后来韩文成了现在的南北朝鲜语言的主要形式。

《训民正音》里的韩文包括17个子音(相当于汉语的声母,英语的辅音)和11个母音(相当于汉语的韵母,英语的元音)。因为当时韩文的使用对象是一般庶民百姓,所以被一些有学问的人贬称为“谚文”,意思是俗语、俚语。据野史记载,有一天世宗大王看见窗棂突发奇想,以这些窗棂的形状创造了朝鲜文字,并取名“韩文”。实际上,韩文是由汉字的笔画演变而来,但是给每一个笔画赋予了发音,2-4个笔画(少数字为6-8笔)组成一个方块字,可横写也可竖写,见字就可以拼出读音。既可以用来标示汉字词也可以表示固有语。韩文拼写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会讲韩语,几天就可以读书看报了。所以,朝鲜半岛几乎没有文盲。

韩文的发明并没有排斥汉字,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韩文也不可能取代汉字的地位。在创制韩文的过程中,朝鲜学者先后13次前往辽东,向谪居在那里的明代翰林学士黄瓒请教音韵和发音的表记。尽管如此,韩文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当时的崔万里等学者提出:“放弃汉字使用谚文,违背了恭敬中国的思想,等于承认自己不开化。”有关韩文的公告《训民正音》在韩文发明后的第三年才得以正式颁布。

虽然近代以来韩文逐渐取代了汉字,但是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却无法被取代。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大部分来自古汉语,像车站称为“驿”,书称为“册”,酒杯称为“盏”。而且由于韩文发音比较少,几个汉字只有一个韩文相对应,只用韩文经常不能将一些同音词汇的意义区分出来,完全使用韩文容易产生混淆,有些词汇不标明汉字就不知道确切的称呼。所以在韩文创制之后的几百年里,朝鲜半岛的语言书写形式还是以汉字为主,后来汉字、韩文混合使用,汉字词使用汉字,其余使用韩文。这种混合型文字形态渐渐成为朝鲜半岛通用的文字形式的主流。但在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以前,官方文书,典籍制作、科举取士仍使用汉字。 

在历史上,只有少数政权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才会写汉字,科举考试以及各种正式文书都通用汉语,所以认识汉字的多少成了评价一个人学问高低的标准。对于当时的朝鲜人来说,汉字确实是太难了,后来注解汉字的字典被称为“玉篇”,有人解释是因为汉字太难学,所以汉字就成了与玉同价的宝贝了。 

韩语是拼音文字。在韩语里,每个母音可以自成一个音节,或与子音合成一个音节,而子音则不能单独成为一个音节。韩语在结构上有许多特点。首先,从音韵来看,它有母音和谐现象,也就是一个单词里的母音同化现象。其次,单词的第一个子音是受制约的。再次,韩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没有子音群。韩语在语法上也很有特点。它具有胶着性,有许多具有语法意义的助词与词尾。体词助词附在名词、代词和数词等体词后面。谓词的词尾附在动词、形容词等谓词的后面。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通过词类转化,谓语的词尾也可附在体词之后,体词的助词也可附于谓词后。韩语有补助动词。韩语在动词与动词连结之时,不使用接续词,而是只需在前面的动词后附上一定的词尾以表示接续。在韩语里,动词、形容词词干如不附之以词尾,则不能单独使用。讲究使用敬语,是韩语的又一特征。

韩文和汉字的渊源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谚文属于二流文字。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就是“谚文”,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1、纯汉字: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2、吏读文字: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但是保留汉字的意义与基本文法。3、纯朝鲜字: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1446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于中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而存在,被朝鲜妇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比世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450年,为什么?朝鲜世宗450年以后的1896年,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日本尊敬的国家,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对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被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却在中国衰败,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曾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1945年被苏联、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也叫南北朝鲜,西方社会称为南北高丽(Korea)。所以世宗450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在韩国被称为“韩文”,其实都是一样的。区别是: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汉字;而“朝鲜文”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可是到了2005年,历史文化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均在韩文后面注明汉字。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双重标记。此外,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果无视中国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而且韩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

为什么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中国汉字的含义呢?

因为朝鲜拼音文字虽然是象征着朝鲜民族的独立,显示出他们是区别于中华汉民族的朝鲜本土民族,但是,朝鲜拼音文字根本还是脱离不开汉字。它们归根到底是汉语的拼音化文字——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无论韩文的词汇如何变形,它们的发音却接近于它们曾经的母体——汉语,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熟悉的“大宇”、“现代”、“三星”等词的韩语发音。他们语音区别并不比中国的广东话、上海话等地方语言与中国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区别大!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韩文可以被理解为汉语的旁系,或者是一种遥远的、异化的大中华方言,韩文字母中最大的创意大概就是圆圈了,中国汉字里面没有圆圈的写法。中国汉语拼音有四声,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汉字同音字的问题,而韩语中没有四声,所以用韩文表注汉字的发音就是一件十分费力而且头痛的工作,很难做到准确。一个韩文发(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字?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汉字占四分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由于汉字是朝鲜语的古老载体,所以学习韩语时必须先充分掌握汉字,必须知道所要标记的原中国文字的意义,否则就要去按约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测。那当然不可能做到非常准确,也不可能成其为准确、高雅的朝鲜语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汉语汉字都是韩国学校中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废除’了中国汉字,现在韩国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复汉字,累不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朝鲜,甚至是日本的母体文明,他们传播融合以后成为东亚的亚文明,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废除’行为,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如果不与中国母体文明再次联接,韩文、朝鲜文、甚至日本文,都将成为风干的、没有灵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韩国政府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是必然和明智的历史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

小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汉字的了不起?

了不起的汉字

文字代表之一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并广泛使用的书写汉语言的符号体系。在世界的文字之中,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但它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 ,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君不见,汉字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文字、古苏末文字和古巴比伦文字都在四千年以上,唯独汉字长青之树不老,其他最古老的文字都“死”了两千多年了。汉字在我国国内,不仅为汉民族所独用,而其他兄弟民族也多有民族也多有利用。曾用汉字字形和结构创造出本民族的文字,如壮文。过去的彝文、水族文字等。汉字又不是在国内,而且走出海外, 在亚洲许多 国家也在使用和借用。早在是本天平宝字五年(761年前后)日本国人就依据汉字的构造舍去原有的意义,依靠字间来记日本语,创造了“成叶假名”,时至今日,汉字仍被日本 本民族借用和使用。最近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汉字反应的速度要比假名(日本表意文字)快3倍,以科学的方法证实表意文字汉字的优势。越南也依照我国汉字的形式创造了适合本民族使用的喃字;另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还在借用和使用着我国的汉字;最近国际上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并大胆预言,汉字不久可能在全世界通用,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文字。文字专家安子介近年来以充分的数据拿汉字同英文及其他文字作了比较,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现在全世界使用汉字的人数约有十多亿,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小问题:什么是日本书道?

日本书道

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时间使王羲之作品身价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迹。现今的「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唐张怀「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孙过庭的「书谱」也有入木之术。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为书圣,故将书法称作「入木道」。日本人喜爱王羲之书法风格现于言表,他们亲热地称王羲之为大王,称其第七子王献之叫小王。承继了二王骨风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和尚。他与嵯峨天皇、橘逸势三人被称为平安「三笔」,空海的「聋瞽指归」二卷更被指定为国宝。 

  平安中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日本化),书法界又出现了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称之为「三迹」,「三迹」的书法成了后世书法的规范,并由此产生了多种书法流派。 

  和化书风创始人藤原行成创立了「世尊寺流」,历经七世,由于墨守陈规,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书法也从以贵族为中心而转向武士阶层。书法不仅要求雄浑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现了以藤原忠通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势压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极良经承继忠通的风格,创立了「后京极流」。到了镰仓时代又出现了寂莲、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书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总称为「上代风格」,而将武士社会盛行的书法风格称之为「武家风格」,其代表者是源赖朝、源义经、北条时政等将军。 

  镰仓时代,在与宋朝做生意时引进了宋代的书法。如临济宗大师荣西禅师就师承了黄山谷的风格,曹洞宗的道元禅师将张即之的书法介绍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镰仓五山的禅僧为中心的书法流派更是崇拜张即之和苏东坡的宋代风格。其后,一山一宁等僧又将元代风格带进了日本,为日本书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师、梦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宝,世人称之谓「禅宗风格」。 「禅宗风格」长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时时代的武士、官吏之间。

  桃山时代,丰臣秀吉一统天下,使乱世造成的文化停滞情况得以恢复,书法界出现了三名奇才近卫信尹、木阿弥光悦、松花堂昭乘,世人称为「宽永三笔」。 

  江户时代幕府奖励儒学,「唐风」再度盛行。江户末期出现了如市河未庵等职业教授书法的专家,「书道」就产生在这一时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艺道的代表。



举报

相关推荐

有趣的汉字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献你一束花

【推荐阅读】有趣的汉字

汉字六书(汉字造字方法)

拓展阅读

0 条评论